蒋旻宸今年30岁。2014年6月,他创立“基本概念”,设计与制作智能自行车产品;2015年1月,他从一位威海创业者手中盘下行者app。
他最终决定将全部精力着力在行者app上,并将这款工具型应用打造成了目前覆盖骑行爱好者人数最多的骑行社区及平台。不到两年时间,行者app用户数从最初的100万用户增长到了目前的500万,并于近日获得由“头头是道”领投,湖杉资本与银杏谷资本跟投的5000万元A+轮投资。
(行者CEO蒋旻宸)
创业如果是一首以奋斗与警惕心为主旋律的赋格,那获得融资的喜悦,只能是乐曲之中的一个休止符——它意味着你在此刻没有掉队、险胜一筹,可喘息片刻。在2016年12月15日下午,在蒋旻宸喝完这天的第四杯咖啡、谈完第四场合作后,他出现在北四环边上的一个咖啡馆。他为接下来的1个多小时,点了一杯花茶。
行者app打造的骑行者社区 要如何变现?
行者最初只是一个骑行工具类app,可以记录里程、时间,换算均速。蒋旻宸团队收购它后,开始将它往内容、平台方向进行转变。
例如路书功能,在蒋旻宸眼里,如今路书是行者app中最好的一个产品;实际上,它也是区别于其它骑行类app的一项重要内容。路书是骑行者对一段路的记录,短程如上下班通勤、近郊骑行,远程可跨城、跨省、甚至跨国家。骑行者自己摸索出的大路小路,对其它骑行者也极具参考价值。除了简单的轨迹记录,骑行者还可以在轨迹各处标注“途径点”,记录百度地图可能没有披露的信息,如食宿、路况。“我们很多的路书是很多人自己骑过一遍,因为过程中有很多小路,怎么走,他自己骑过的话相对来说比较可信一些。”
蒋旻宸表示,尽管目前行者app上有92万条路书,但他们希望接下来能积累到中国真正经典的1、2万条线路,配上图文攻略、海拔数据等。目前,行者团队尝试着对路书做了盘点合集。例如针对北京骑行者的京西经典爬坡线路,覆盖妙峰山、北古长城、潭王路、碧云寺、定都峰等景点,此外还有华北、华东、华南、西北的“盘旋中国”系列——富有挑战性的盘山路汇总,以及318川藏线、香格里拉环线等骑行者向往的、沿途风景如画的经典线路……路书还上线了“赛段”功能,可机器匹配多位骑行者、多段骑行线路的相同部分,从而进行时间PK。
此外,行者App内还部署了媒体、俱乐部SaaS系统、赛事SaaS系统——把内容交由合作伙伴来运营,行者担当平台方。最近,行者App还上线了3D轨迹功能。
行者app也一直在尝试电商变现,现下每月可产生稳定营收300万。蒋旻宸表示,行者还将进一步挖掘用户消费需求,营造氛围,引导和鼓励用户在平台上消费。其中,俱乐部队长有充分可发挥的空间,一方面,他们可以担当起意见领袖的职责,鼓励和引导用户消费骑行类旅游产品、骑行装备、保险等;另一方面,他们可以承担行者布局于线下的服务点,为骑行者提供装车、修车、保养等服务。“我们想让队长好好地经营俱乐部,提高活跃度,拉更多的人来。所有跟钱有关的事情我们帮他做,会给他一定的收入,这样他才有动力一直去做。”蒋旻宸说。
(在行者的电商渠道里,目前售卖着自行车专业级别零配件、Bici智能自行车等)
创业转型
在自行车创业领域,言必提及共享单车的时候,有投资人找过蒋旻宸,想让他做共享单车。投资人的判断是,蒋旻宸团队优势明显,用户基础和自行车生产供应链已形成,软硬件技术也驾轻就熟,还有一定的运营经验。正值行者app发展势头良好,蒋旻宸拒绝了。蒋旻宸告诉投资中国网记者:“我个人感觉,你现在看不出谁是西瓜,谁是芝麻。骑行的潜力很大,虽然他看起来好像比共享单车的人群或市场小很多,但实际上,它在未来的爆发会更强一些。”
尽管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自行车只是一个通勤工具、孩子的玩具。但其实,骑行介于运动休闲与消费升级之间,已受到越来越多城市白领的亲睐。从行者APP的使用情况来看,用户遍布全国,密度较高的始终是北上广,以及浙江、山东、福建等沿海地区,但内陆地区如武汉、合肥等地的用户也确有渐增趋势。
早在2014年6月,蒋旻宸创立的“基本概念”在拿下PreAngel的天使轮投资后,耗时半年,于2014年10月推出了启孜BiCi智能自行车,分为基本版和专家版。“后来很多的智能自行车其实都有参考我们的影子的,我们做了很多方案,走线的方案、生产的方案、开模的方案……其实都是我们自己思考出来的,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这款智能自行车,硬件上选搭的都可算得上是良心配件,此外,它能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记录骑行数据,车把两端的提示灯可随骑行速度的变化而渐变。2015年,启孜BiCi智能自行车销售了1000多台,在2016年基本未作营销的情况下也售卖了600多台。蒋旻宸告诉投资中国网记者,智能自行车的盈利很容易,“基本概念”当时已经盈利了,如果不转型,“基本概念”该是一个小而美的团队。
从“基本概念”转型为“行者”,或许是一次机遇。一个威海的程序员,独自一人打造了行者app的雏形,在2014年年底ios端和安卓端一共获得约100万用户的时候,发现自己“坚持不下去了”。他不喜欢大城市,不想来北上广,不懂投融资,妻子经营着淘宝店、快要生小孩了。他想,卖掉行者app或许是最好的打算。
他先后找过一家自行车行业媒体、一个由小米投资的骑行类app,还有一些传统厂商,但他们均持观望态度。随后,他找到了2014年11月获得新一轮投资的“基本概念”。“基本概念”随后收购了它,并将行者app与启孜BiCi智能自行车做了适配。
按理说,行者app与启孜BiCi智能自行车可以双品牌同步运行、有可能形成一定的协同效应。行者app既能充当普通骑行者的工具型应用;还能作为启孜BiCi智能自行车的配套app使用。
但是渐渐的,“基本概念”团队发现,智能自行车的售后服务很难,客服压力大,整个团队已经疲于奔命于供应链、生产、销售,而售后即便全部精力投进去,也不一定做得很好。”我们当时收购了行者后,也是反复比较……但是权衡后,还是行者的效率、资本运作率、短期影响力(更佳)。”
收购时,行者app已有100万用户,在未经推广的情况下,经骑行者之间的口口相传,新用户源源不断。“一开始是想20%放在‘基本概念’,后来发现真的要做就要专注,必须要舍弃一些东西,最后也算是忍痛割爱。我们完全停止运营‘基本概念’了。”目前,启孜BiCi智能自行车还在售卖中,但“基本概念”团队已全部并入“行者app团队”。
转型并不容易。刚开始操盘、重构行者app时,也曾遇到问题、错失了一部分早期用户,“去年其实还是比较痛苦的”。但自2015年10月发布行者app2.0版本后,运营逐步趋于稳定、功能也越来越符合骑行者的需求。投资者近半年的观察过程中,行者app用户活跃度增长了2、3倍。2015年11月,行者获得由湖杉资本、银杏谷资本联合投资的A轮数千万人民币投资。“现在我可以讲,行者已经完全是我们的App了。”
“创业和骑车很像,在这个过程其实一念之差”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行者app是蒋旻宸的第三个项目。他本科就读于浙江大学光纤通信专业,研究生就读于英国国王学院、人工智能方向的神经网络专业。2008年毕业后,他先在上海当了一年公务员,再到英国伦敦干起了咨询,工作稳定后,毅然辞职回国创业。“我是一个比较折腾的人,比较作的。”蒋旻宸说。
回国后,蒋旻宸的第一个创业项目是“许愿树”,一款基于陌生人社交的app。一个人先在“许愿树”上发布一个愿望,可以设置门槛或“悬赏”,再由另一个人来替他(她)实现。“悬赏”的“爱心”需要用户充值,“爱心”可以兑换礼物、“悬赏”他人来为自己实现愿望。
“其实做社交做重要的是要把人快速导进去。那个是我们2012年做的,刚回国,人也比较稚嫩,也没啥投资,都是自己的钱,我自己烧了100万,把我英国工作赚的钱全赔掉了。”蒋旻宸说。
在移动互联网第一波浪潮兴起的时候,2000块钱就能刷到IOS总榜的50名。“当时如果我能够狠心一直烧钱的话,其实这款APP很容易火起来的。那个时候投资人对这种项目也特别热衷,一个社交项目能够有100万、200万用户了,很容易拿到钱。” 但“事后之师”只能辅助未来的决策。
此外,当时“许愿树”的运营和编辑团队也没能跟上发展的脚步。这本是一款“小清新”的应用,无奈色情内容越来越多。
“那个时候,其实我对投融资也好,对经营也好还是比较稚嫩,因为之前从来没有创过业。那是个很好的经历,从做项目、做产品到运营,到投融资对接,所有的事情很多坑,最初期都趟了一遍。”蒋旻宸坦然道。
创业很“苦逼”的时候,蒋旻宸经常跟创始人一起,晚上3、4点钟写完代码出去骑车,“骑一圈,骑到太阳出来了回来睡觉”。他越来越能感受到,创业跟骑行的共性所在。比如一段200公里的路程,最初50公里你觉得很轻松,但慢慢地会有挫折、压力;50到150公里的时候你是在坚持;150到200公里的时候很痛苦,体力消耗差不多了。
“创业和骑车很像,在这个过程其实一念之差。”
在团队内部,蒋旻宸要求团队成员周末骑行200公里,作为团建的一种形式。“骑行过程中有人快,有人慢,有人骑不动,有人抽筋。正好用我们行者,是最好的测试机会;而且有队员位置可以看到,相互之间可以有照应。”
谈及此次行者app获得由“头头是道”领投,湖杉资本与银杏谷资本跟投的5000万元A+轮投资,蒋旻宸表示,行者app团队在产品、技术方面很强,但社群运营相对薄弱,“我觉得吴晓波投我们,最大的好处是,他可以补强我们在社群、运营、圈子的维护,在用户的参与感等方面帮我们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