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陈继儒曾言:“品茶得神。”他的确是发自肺腑。泡茶独酌,心无旁骛,与茶相伴,看茶,凝神,与茶相融,以超脱之心品茶,才能体会出茶的韵味。
陆游《夜汲井泡茶》诗中写道:“病起后,不再读书,在长夜静寂中,合掌而坐。四邻无声,灯火昏暗。山童已睡,我汲水泡茶。辘轳声,是百尺外古井之声。肺腑寒彻骨,惊醒心头。归来,廊下月满,踏着疏梅影。”从诗中,我们读出陆游喜欢一个人喝茶。
山童睡着了。他沿着月光下的梅树,沿着长廊,到古井打水,自己泡茶慢慢啜饮。清冷漫漫的夜里,红泥炉边,炭火燃烧,水沸腾,窗外明月满天,茶香满室,有一本书,一把琴,一泓月光陪伴。“小楼一夜听春雨”,陆游住在杭州,历经沧桑,一夜未眠。他写《清窗玩茶》时,想必也是一个人在饮茶。
唐代陆同有“木门闭户无俗客,纱帽辔头自烹自食”的诗句,他所写的七碗茶诗,从润喉润唇、破寂寞郁闷、寻肠燥热、微微出汗、爽筋骨、通神通,到“只觉清风自腋下吹来”,有飘飘然、欲乘风的感觉。陆同的七碗茶诗,其独特细腻的情怀,可谓“独酌茶得神”的妙笔。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一本精彩的书,是只应在静心细细体会的秘密。”喝茶又何尝不是如此?茶的内涵是羞涩无声的,同样需要静下心来慢慢体会。深夜独酌时,我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饮夜雨后割春韭,红袖夜读书。傲世孤芳自赏,与谁相躲?竹篱茅草屋自得。”这是数年前的一个春夜,我因茶和生活而受到启发。
“自古以来,诗人多爱茶,诗词创作灵感源于饮茶。”我相信,从唐代至今,脍炙人口的万首茶诗,大多是诗人“独得神韵”时的感叹与吟唱。饮茶如读书,若没有经历过独酌茶香,对茶的理解与感受,肯定会大打折扣。同样,耐不住寂寞、不能静静读书的人,也难以咀嚼出唐诗宋词的韵味,体会到诗的芬芳。
静胜躁,寒胜暑,静是人间正气。静能生智慧,人只有静下心来,才能体会到茶的真味,才能体会到苦涩后的甘甜。所谓禅茶一味,就是说茶性凉,能降伏心中的燥热与妄念。静下心来,品味茶的韵味,观察自己的心性与佛性,体会到心即是佛,就如一杯茶汤,冷热自知,不求外求,便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味。
心静则品茶,如莲花能生于淤泥。明代品茶十三律中,强调“闲静独坐”是有道理的。不闲静独坐,怎能体会禅茶的至凉?所以明代黄龙德在《茶论》中说:“茶炉炊烟稀,松声满耳,独饮一壶,自是乐事。”
一人茶会免费,可一壶一杯,也可满杯。可伴着音乐和书籍,面朝山花饮茶;也可在竹窗前、落花树下慢慢品茶;听松风泉瀑,看雁声飞舞。白居易《饭后》诗中描述了人生的茶味:“饭后小憩,起床饮茶二盅。”
抬头望去,太阳已在西南落下。快乐的人珍惜日子,忧愁的人厌恶岁月。无忧无虑的人,无喜无忧,人生可长可短。“茶如人生,总有平淡之时,何必忧愁?不如在悠闲的茶中,任由物欲横流,情看山,情看水。这些情怀,只有一个人静静地品茶,才能体会到。”
明末清初的陈振慧曾写过自己独自品茶的感受:“茶色、香、味皆清淡,初入口中,如甘茶,入喉,入心,爽彻骨。唉!清淡即道,即我县文人墨客,能懂此理者,亦屈指可数!”茶的爽味,能渗入骨子里,这种感觉,如此微妙,令人难忘。可见,茶的滋味,单凭品尝,是无法体会的。
我喜欢夜晚在书房里静静地喝上一杯西山的碧螺春。深秋时节,桌上的花瓶里常常放着一小枝家乡的红蓼,荷塘边一簇簇红蓼,古朴而动人。碧螺春茶如蜗牛卷曲,银丝缕缕,绿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