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新疆民间流传着“宁可三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饮茶已成为各族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吃饭时,茶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新疆人对饮茶并不太讲究,缺乏其他地方文人雅士的茶艺和品茶习惯。
新疆气候不适合种茶,自唐宋以来,历代政府都十分重视西域茶叶的贸易和供应。清乾隆年间,清政府向新疆大量送茶,用于支付官员俸禄,被称为“官茶”。但历史上,新疆与外地茶叶贸易有时因非正常原因而中断,因此茶叶在新疆某些阶段并不普遍。新疆当地人巧妙地开发了玫瑰、红花、沙枣花、骆驼刺花等家养和野生植物的花瓣、果实,葡萄干、杏干等干果,杏仁、核桃等卷果,果树、花卉的嫩芽,药用植物的花瓣、种子、叶、枝干等具有当地特色的茶材。
其实,上述这些茶都是替代品。其中一种被民间称为土茶的替代茶,就是曾作为清朝贡茶的乌苏柳花茶。如今,当地民众利用自己独特的地域优势,尝试用一些当地的特产植物来泡茶。在乌苏柳花茶小批量恢复生产的同时,巴音郭楞的狗尾草茶、墨玉的玫瑰花茶、伊犁的酸梗茶等产量也日益增多,并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开来。新疆土茶在历史和现代社会的长河中不断传承。
十八世纪下半叶是新疆土茶的鼎盛时期。伊犁地区居民用山中野生植物的叶子制成土茶,土茶曾一度成为政府的税收对象。咸丰六年(1856年),新疆地方政府仿效国家茶法,对进山采摘土茶的人征收土茶税。这一年,伊犁就征收土茶税八千多斤,税率为百分之二。到咸丰九年(1859年),当地土茶产量已有所下降。咸丰十年(1860年),已无人进山采茶。次年正月,政府上奏皇帝,停止征收土茶税。1884年,即新疆建省的第二年,巡抚刘锦棠询问能否在新疆种植茶树,以扩大新疆的财力。 刘锦堂实地考察后汇报说:“新疆天山南北从来没有种过茶树。绿茶喜温暖,塞外冰天雪地,比塞内冷一倍,不宜种植。但有地方气候较暖和,要求收购茶种试种,等收购的茶种运抵新疆后,进行试种,随时检查处理,看看有没有效果。”
此后,此事被搁置,说明新疆种茶试验并不成功。但伊犁地区却想恢复对当地茶叶征收税款,称:“伊犁西北部和阿东盖地区有一种野生树,当地人用它来泡茶,叶子大,枝干粗,味道远不如南方的茶,现在没人采摘了。”于是就取消了征税。
盛世才年间,新疆茶叶供应中断,伊犁、塔城一带有人用野叶伪造官茶在民间贩卖,因价格低廉而有一定的市场。其实,主要是因为大多数人不能辨别茶叶的真伪。代茶叶轻而松散,有草味或怪味,不像真茶叶紧实、厚重、鲜滑;代茶无光泽、暗沉、绿油油的,或色泽凌乱,不像真茶油润。
为此,1943年3月,新疆裕新土产公司上书省政府,请求取缔,称:“近因茶叶匮乏,伊塔地区民间以果树叶、野草等,冒充内地普洱茶、大茶、红茶,并冒充品牌,以利销售。各族人民只顾价格低廉,不辨真伪,争相购买,多运往各县区销售。且假茶品质低劣,饮用会腹泻,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后被严令取缔。
历史上新疆土茶屡遭开发和禁止,但以新疆各地均有分布的榆叶为原料制成的代用茶榆叶茶,作为新疆土茶的重要品种一直被民间保留下来。
榆叶茶多产于新疆南部。
清同治三年(1864年),新疆再次战火纷飞,战火蔓延天山南北。商贾旅人心灰意冷,百货商店停止营业,茶叶无处可买。南疆居民更是缺茶之苦,口干腹胀,饮食不均衡。无奈之下,他们采摘榆树叶,焙炒,创制出一种新茶——榆叶茶。榆叶茶虽非正宗,但聊胜于无,若与食盐、牛奶、酥油等混合,则滋味浓香,足以令人误以为是真品。一地试制后,各地纷纷仿制。因制作方法不同,口味各异,故“榆叶茶”之名便被“库车茶”、“和田茶”等产地名称所取代。
新疆人还有不喝茶就会生病的说法,其实榆叶茶不仅是一种富含各种营养成分的茶,还能治病。它所含的微量元素作用于人体神经系统,能有效防治神经衰弱,防止失眠多梦,同时还能消炎杀菌,有凝血作用,使伤口愈合更快。它还含有大量补肾的营养成分,能促进肾脏利尿,排毒通畅。如果脾胃不好的人,喝榆叶茶还能起到健脾开胃,增进食欲的作用。
目前,我国茶叶市场上茶叶的品种、花色繁多,包括用非茶树芽叶按制茶工艺加工而成的代用茶。市场上比较畅销的,主要有苦丁茶、杜仲茶、柿叶茶、桑叶茶、柳叶茶、榆叶茶、银杏叶茶、人参叶茶、野菊花茶、野藤茶、菊花茶、甜叶菊茶、绞股蓝茶等。
新疆榆叶茶具备大力发展的条件和空间。(李先坤)